作為其中一種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取用之不竭,而且無需運輸,亦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本院單位/學校充分利用日照時間,以新安裝的太陽能光復板、熱水系統及壁燈等儲備太陽能源,從而有效減低單位對傳統電力的依賴。當中屬校第二中學、趙曾學韞小學及蔡衍濤小學已於天台安裝太陽能光伏系統供電予校舍部份設施及房間作照明系統。
院屬趙曾學韞小學學生近距離觀察太陽能光伏板的構造 院屬華懋護理安老院利用處於出嶺之地域優勢,充分收集風力及太陽能 |
院屬蔡衍濤小學六樓的展板介紹了太陽能發電的原理,展板上射燈的電力乃來自收集所得的太陽能 |
響應香港政府的城市綠化政策,本院亦致力於綠化各校園及院舍,增加綠色植物既可大大減低二氧化碳的含量,紓緩溫室作用及熱島效應;同時,更有美化環境的作用,讓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如院屬第二中學便曾榮獲康文署「綠化校園資助計劃」園藝保養項目冠軍及於2016年獲頒「綠色學校獎勵計劃」之金獎,院屬羅陳楚思小學則設立環保天台。
榮獲康文署「綠化校園資助計劃」園藝保養項目冠軍 院屬第二中學獲康文署「綠化校園資助計劃」於2016年獲頒「綠色學校獎勵計劃」之金獎 |
園藝保養項目冠軍 |
為了節約能源,本院已在轄下服務單位計劃進行多項節能改善工程。本院已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批准撥款,在三十五間服務單位安裝不同節能裝置,包括在董事局辦事處、十八間學校、十一間社會服務單位及二間診所裝置T5光管、能源效益冷氣機及二極管出路燈、隔熱膜及動作感應器等。董事局辦事處及診所已經順利完成,在學校及社會服務單位的裝置工程亦逐步完成。
T5光管 本院方江輝幼稚園/幼兒中心更換全校節能冷氣及光管 |
本院林李婉冰幼稚園/幼兒中心更換全校節能冷氣及光管 |
《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指出香港每天約有三千噸的廚餘被棄置於堆填區;隨著堆填區日漸不敷應用,處理廚餘問題成為港人其中一個迫切的議題之一。故此,本院轄下部份院舍將會安裝廚餘機,將廚餘轉化為堆肥,用以綠化環境。此外,本院亦在轄下單位設置循環回收箱,除回收一般紙品、金屬及塑膠物料外,亦會考慮其他可重生資源,如墨水匣等,先進行垃圾分類,再安排回收商進行廢物回收,藉此減輕都市固體廢物對本港堆填區所造成的壓力。
院屬郭玉章夫人護理安老院之「親親大自然廚餘再造」計劃 院屬兒童之家小花園計劃於天台上種植蔬菜 |
善用廚餘制作堆肥 |
本院自從開展「邁向綠色機構」計劃後,院屬各單位亦極力響應及支持,其中屬下23間、小學及幼稚園均積極參與「仁濟醫院綠色校園暨環保教育計劃」,該兩年的計劃合共舉辦超過100個教育推廣活動,例如在學校加設環保資訊板、將環保知識融入學校課程;舉辦一系列以環保為主題的攝影、繪畫、廢物回收比賽及工作坊;邀請環保專家參與專題講座、研討會及論壇;又舉辦環保綠色生態遊及導賞團,讓學生可以親身了解保育生態的意義。
此外,各社會服務單位亦舉辦大型教育推廣活動包括:環抱海‧陸‧空—環保生態先鋒計劃,除了舉辦比賽外,更重要是培訓一群環保生態先鋒,透過理論課程及實地考察等訓練,學習豐富的環保知識,學有所成的環保生態先峰更實地履行推廣環保生態的任務,到訪多個長者中心及幼稚園等進行社區推廣活動將環保知識傳遞予不同年齡層的人士。
另外,本院更推出一個名為「全港素食文化推廣活動」,活動積極舉辦工作坊、講座、比賽,小組活動及出版素食食譜等以推廣素食文化及鼓勵多菜少肉的健康營養餐單等,讓不同的年齡層服務使用者均可以認識環保對個人及社會的知識。此外,本院亦透過宣傳渠道(如網絡社交媒體),與持份者分享環保訊息。
2011年「仁濟共融綠色新時代啟動禮」為綠色環保行動揭開序幕 環保教育計劃成果分享會 |
屬校第二中學余大偉校長MH獲邀到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綠色社群-賽馬會減碳伙伴計劃工作坊」分享校園環保經驗 |
「環抱海‧陸‧空環保生態先峰計劃」畢業嘉許禮
「環保生態先峰計劃」嘉許禮暨攝影展 |
全港素食文化推廣活動 |
為善用地球資源,本院積極推動循環再用的良好生活及工作習慣,包括利用廢紙打印、影印及作筆記、使用舊公文紙袋傳遞文件、紙張則雙面印刷及重複使用信封等等,亦避免浪費仍有使用價值的資源。日常辦公室消耗品多選購補充裝用品,如清潔劑及文具等,使用可替換筆芯的文具等等,減少對環境造成破壞,同時,亦購置可循環再用的餐具及器具供員工日常使用,減少使用即棄食具。另外 ,採購可供循環再用及回收再造的紙張及抺手紙。
設置三色回收箱,回收可循環再用物資
|
採購再造紙印製機構年報 |
本院正逐步轉用石油氣制式的院車,以減少路面廢氣微粒排放,減低空氣污染物的濃度,為改善香港的空氣質素作出貢獻。
2011年仁濟醫院率先試用SMART 第二代電動車 |
各院舍陸續引入石油氣環保車 |
為珍惜有限的地球資源,本院提倡以電子文件取代傳統文件,並善用香港郵政「通函郵寄服務」郵遞宣傳推廣資料,以減少紙張消耗,減慢林木被砍伐的速度。
贊助單位:
此宣傳品上任何的項目活動內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並不一定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委員會及環境運動委員會的觀點。